陈江坤 商业是一种安全感
2013-10-25 来源:《接力》杂志2013年10月刊
“我们这样的人,能从父辈传承下来的是资本,而不是经验,获得了资本,我们要做的是再创造。”陈江坤有着和年龄不符的沉稳气质,白衬衫,方格裤,尖头鞋,混搭的英伦风,加直愣愣的短发。他说穿衣风格是在英国留学期间的“遗产”;微微隆起的啤酒肚,是这几年在国内做生意的“收获”;唯独眼镜后面一双清秀的眼睛,透漏他的年龄——二十七岁。
陈江坤不觉得自己年轻,“年龄与思维无关,一个人的性格形成是在3岁以前,等儿童活到11岁,性格就基本和成人无异了。”在英国留学七年,他学习的是心理学。陈江坤最大的研究对象就是他自己。“我一直想弄明白我为什么喜欢惹人关注,又缺乏安全感。”这种感受被他形容为内心的黑洞,而制造这个黑洞的却是殷实的家庭背景。二代的帽子像是天上掉下来的一堵墙,压得他气喘吁吁。毕业回国后,他面临人生最艰难的选择——家里的企业是要传承还是变革。两个选择背后是同一个动力——走出父辈的遮蔽,证明自己。
商业是种安全感
陈江坤说商业是种安全感。为什么?“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你知道吗?人的需求从高到低,是个三角形,人吃饱喝足了就要做点什么,当你能找到自己擅长并能做好的事情的时候,你就向着需求的高层攀爬了。”陈江坤在纸上画出一个三角形,“你看,原来我们都在这儿,就是吃啊,喝啊”他指着三角形底部。“现在,我通过经商,向这走。”他用圆珠笔尖点着三角形的顶部。
这个戴着眼镜的年轻人或许是个天生的商业胚子。他板着手指数了数,目前他投资或者直接参股的企业达20多家。涉猎范围包括港口码头、油品化工、加油站、医疗养老,还有现在增长最快的早教行业。这些貌似没有任何商业关联的项目,陈江坤用自己商业智慧有机串联在一起。从2008年回国,他通过重新梳理企业结构和建立多元投资渠道,把企业销售额从40亿翻倍到近百亿。“相当于三年半时间,我们打造了一个新的港丰集团。”
这是怎么做到的?
“我们父辈的经营思路是很一元化的。我父母是利用南北差价做煤炭运输贸易起家。之后,又开始做散化物流。我们用很长的时间在泉州市政府旁边盖了个码头,帮助大的化工公司散货。盖一个码头需要400个章,数不清的流程,很痛苦,但这个码头体量不大,离政府又近,盖好没多久就要拆迁。因为拆迁,我们反而被迫开始扩张,先是收购了一个码头,又利用自己的分销网络,组织商会,把下游的商家组织在一起,增大贸易量,政府看我们量上来了,就又批给我们一个码头,现在我们有三个码头,还有两个准备收购。”
商业对于陈江坤好像是积木游戏:“只有不断的组合才能使积木搭的高,而商业到达一定规模后讲究的也是一样,资产的组合才能够有效的规避周期性风险:比如传统的石化贸易行业的困境是在于他们的利润低,产业链短,其优点则是融资能力强,规模大。相反,新兴服务业的的特点则是利润率高,但融资难,高度依赖人员,二者的结合那个解决双方的短板。”
整合的目的当然是赚钱,但是更高兴地是还能帮到人。就拿民间借贷这件事说,去年泉州市政府找到陈江坤,要他帮忙筹建做泉州版的“民间借贷的交易中心”,目前这个交易中心渐渐有了雏形,“我们要把评估师,律师和公证处结合起来做,通过理性评估和法律手段,规避借贷缺乏约束的风险。”政府找他的原因很简单,因为他是市政协委员:“另外,有些事情你默默地好好做,机会就会来找你。”陈江坤双手插在胸前,翘起一条腿,胸有成竹地拍拍眼前的纸,完全的成功商业范儿。
但事情一开始完全不是这样的。
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必须是巨人
2008年夏天,陈江坤回到闽南,熟悉的生活,潮湿的空气,他却感觉自己与这一切都隔着一层纱。
结束英国七年的求学,陈江坤在瑞士银行找个份实习的工作。外国和中国最大的不同就是秩序感。他在瑞士银行做投资,使用的是现成的公式和体系,你只要按照规矩走,就能实现目标。而中国民企的现实则是在无序中摸索。另外,人与人关系的建立,也着实让陈江坤困惑了良久。“我和人交往是建立在信任的前提下,我乐于分享信息,寻求共同成长。但父辈却在再三告诫我这样做的危险性。当时我不理解,现在我明白了,我们的商业诚信机制不完善,商业道德很容易出现问题。”
回国的第一年,陈江坤试图按照自己的想象梳理企业,但从商业理念到价值观都没法和父亲一致。最后,他变成需要绝对执行董事长父亲指令的“总经理”。“我当时一事无成,我没有资格挑战父亲已有的成就。”陈江坤内心的那个巨大的黑洞开始慢慢啃食他的信心,于是他觉得自己必须做点什么才行。
他以月息1%的利率向父亲借了800万,又从一个国营单位挖来一个合伙人,共同开创港丰能源做投资生意。他对合伙人说:“你跟我干,我投八百万,你投两百万,我送你一百万,赚钱咱们七三开。”投资的前三个月,港丰能源亏掉了800万。陈江坤失魂落魄,他最珍视的骄傲这时候就像一张泡在马桶里的厕纸。“我每天都活在焦虑中,当时差点真的以为自己不行。” 后来呢?“后来,还好事实证明我行......哈哈”经过前三个月的惨败,陈江坤和合作者越来越理性,他们不断修补和评估。三年半后的今天,公司的销售额是三十个亿。“泉州九大商业银行把他们放款的最高限额都给了我们。”这是陈江坤投资道路的开始。
之后的几年,陈江坤陆续通过资本开始涉猎医疗养老和教育培训等行业。这都是他认为未来几十年的高增长行业。而他对行业的介入方式也独树一帜。他不要绝对的控制权,因为对这些领域不能去全部了解,要做的就是打造平台控制现金流,其它就是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。陈江坤出资本,但是有盈利了,和参与者分成,实现共赢,所有的专业人员都是老板,大家一起享受行业的大增长。这是很多老一辈民营企业家比较难接受的概念,但对陈江坤来说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。“我做的就是利用贸易和金融把企业做强,然后利用充沛的现金流进入那些依靠人才的高增长性行业。”
陈江坤的分权和投资理念在父亲看来还是实验阶段,但是企业利润已经把理念不同的两代人一致化。在父亲看来,儿子还是很棒的。那么能够看的更远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吗?陈江坤挠挠头“我走到今天,当然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啊!但是你要记得,想在巨人肩膀上,一定要坚信自己也是巨人,否则你会渺小到忘记了为什么站上肩膀。”
陈江坤不喜欢标签,但相比于“富二代”他更喜欢“创二代”的名号。“有钱不是目的,而是能力的证明,从这个层面上,我当然喜欢财富,它给与你物质自由,但某些时候也会束缚你选择的自由。比如我就不能选择成为音乐家,那样家里这么大产业谁来继承?”对陈江坤来说,他的幸运就是家里想要他做的,正好就是他热爱和擅长的:“因为热爱和擅长,我没有走父辈的老路,我用自己的思考找到了新的方式。”
陈江坤的儿子今年两岁。每天上午都去陈江坤投资的BBunion国际早教中心上课或者玩耍,而早教中心的核心课程是幼儿理财和品德教育。“这个课程的目的不是赚钱,而是认知什么是价值,我们的世界是用什么样的体系在运作。儿子要不要做商人我无所谓,我会给他无限的选择自由,父母对儿童能给与的最大帮助就是帮他建立完整的人格,和独立价值观。这两点能帮助他做出人生最好的选择。”陈江坤手中儿子的照片基本就是他自己的翻版。“我不相信什么富不过三代,因为真正的富足是内心的强大,这个是任何人都夺不走的。”

1、现在许多人都在说要做产业链,但是真正做产业链不是要抓住每一个环节,而是去把控它的咽喉。
2、当今社会,资本是不变的,但是创新和行业变革是不断出现的,你要做的就是不断整合。这也是我们和父辈不一样的地方,他们希望什么都掌控。
3、做商人最开心的是什么?当你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仅能赚到钱还能帮到别的人群。
4、有时候你不要一直想着赚钱,只要你做对事情,赚钱是必然的。有的时候并不是说父辈的路并不对,只是它不适合你走,如果你非要走的话,你的心理就容易受到煎熬。
5、年轻的时候千万不要犯错,因为犯错的成本太高,把你以后的机会都赔进去。
6、我有商业理念,没有商业偶像。但是我很喜欢新的商业模式,看到新的商业模式我很兴奋。但是诚信与否比商业模式更重要,因为不诚信将导致你下次交易成本更高。
7、商业其实就是谈判,让对方跟着你的思路走。但是记得千万不要让对方吃亏。
8、做生意需要把握趋势和方向,尽量以合伙的形式去做而不是单打独斗,否则很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