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限的能源释放无限的能量
2012-10-17 来源:泉州企业家杂志
当教师,做媒炭生意、石油生意,盖老年公寓 体育苗子登上了商业高峰
陈建民:有限的能源 释放无限能量
锅里是粮食,锅底是能源,哪个朝代都离不开它。社会发展更离不开能源。选择能源业,也等于选择了我一生的事业。
陈建民的职业生涯丰富而充实,上个世纪70年代当兵,1978年退全归来,陈建民做了一回文学青年梦,专心投入创作。继而站在永春天湖山和晋江磁灶中学的讲台,主教中学政治和体育。陈建民很自豪地向记者说:“我在讲台上很专注。业余时间,我吹拉弹唱样样都爱好。“难怪在田安路陈建民的公司办公室里,琴棋书画齐全,仿佛让人置身于书香门第。
对于当年弃文从商的决定,陈建民将其归功于中国的改革开放。
陈建民选择了下海,选择了能源业。说到下海,陈建民说当时家人、亲戚朋友都反对,但他却铁了心。
能源业入行门槛很高,比如要求企业有一定的数量的加油站,有一定规模的注册资金,码头砘位也要达到一定标准,这些要求,陈建民当时都不具备。因此陈建民决定从煤炭开始,然后通过煤改油的方式进入石油行业。有资质,有经营许可证,陈建民的公司成了当时全省第一批煤炭民营企业。他的企业也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,因为恰逢福建民营企业改革试点,省政府表示:要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。
既然做煤炭生意,找煤是根基所在。于是,陈建民通过各种渠道,开始决定从山东和山西调煤到泉州。而运煤,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码头问题,上世纪80年代的福建还比较闭塞,连一个万吨级的煤炭专用码头都没有,交通工具和生产设备都非常落后。陈建民记忆犹新,自己第一次将煤炭从上海运往泉州,使用的交通工具是一艘载重300吨的小船,船牌号是“浙1318”。货源有了,但没有可以停靠的港口,仅有的几个港口是供装卸粮食用的,管理码头的人担心煤炭弄脏码头而拒绝陈建民停靠。
眼见满船的煤炭无法卸载,陈建民心急如焚。他的公司员工一次次走进港务局,经过多次协商,终于同意让陈建民在东石港卸货。随之,问题又来了,当时泉州几乎没有经营煤炭的,所以压根就没有吊煤的设备,陈建民不得不召集工作用绳子拴住麻袋的四个角,一袋一袋靠人力抬下船。300吨煤炭硬是靠麻袋抬、土筐背、三角架扛,才卸了下来。
记者不懈地问:煤源有了,总是找到码头才起运,为什么当时没考虑到会出现没地方卸货的情况呢?陈建民嘿嘿一笑:“自信呗,反正想,既然有煤,最终得有地方放。。。。”
当兵的经历培养了陈建民能吃苦和不服输的精神,凭着一股子“有条件要上,没有条件也要上”的劲头,陈建民熬过了艰难的创业期,难怪省民政厅领导视察他的公司时,兴奋地说,陈建民是个出色的军人,退伍不退色,是条汉子!
煤炭生意在陈建民手头不断壮大,但随之而来的环保问题让他坐立不安,虽然不是科班出身,但他懂得环保的重要性,于是作也重大的决定,转向节能减耗的能源业。
目前,港丰(香港)石油集团已经发展成为泉州最大的经营石油化工的民营企业,拥有汽油、柴油、重油储罐和液体化工储备总容积10万立方米。独资建造4850吨级石化甲级专用码头,可供外轮作业,这意味着可同时靠泊接卸3000-10000吨油轮4艘。公司在香港、新加坡、深圳、上海、天津设立分公司,业务拓展到东南亚。目前公司的化工产品在德国有了生意伙伴,油库业务与埃克森、壳牌、台塑等世界500强企业有合作关系。
企业要发展,就要敢于应对挑战,就像打乒乓球一样,与高手过招才能更上一层楼。而做人,更要勇敢面对压力,先做人后做事,取得成就后不能忘了反哺社会。
陈建民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,刚做煤炭生意的时候,为了及时将货交到对方手中,他坐汽车转列车,几天几夜不曾合眼,从南国福建赶到冰天雪地的北方。有一次,客户要求提前调煤,他二话不说,亲自赶到连云港,当时由于水土不服,高烧42摄氏度,但为了赶时间,亲自到码头上装煤,考虑到会下雨,他爬上煤堆,与工人一起拉帆布,把煤遮盖起来,一直干到凌晨。第二天,终于体力不支,病倒了。
生意上的诚信,让陈建民交了不少朋友。许多生意上的伙伴成了生活工作上的知心朋友,让陈建民欣慰不已,陈建民把“诚信”两个字看得很重。他回忆起一件陈年往事:大概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,刚从部队退伍返乡的他,曾答应一位住在吉林通化市的老首长要去探望他。这个老首长以为陈建民是随口说说而已,并不介意。当时的吉林冰天雪地,气温达到零下30余摄氏度。晚上11点多,老首长一家已经睡下,突然,门外“咚咚”响起急促的敲门声,惊醒了首长一家。几分种后,门打开了,成了雪人、冷得话说不出来的陈建民,背着一台电视机站在了门口。。。第二天,陈建民向首长讲述了路程经过。原来,来通化之前,他的左腿膝盖骨折,但为了践约,顾不上行走不便,咬着开到商店买了一台12英寸的福日电视机,一瘸一拐地从福州挤火车,到天津换车,最后又搭到了通化。。。首长听着听着,眼睛都湿润了。
陈建民的企业取得一定的成就后,许多新戚朋友要介绍人进来工作,都被他婉拒了。陈建民的观点是,企业要发展,要成就百年老店、名店,家族式管理模式是绊脚石,必须要坚决搬离,他也因此得罪了许多人,但事实最终证明,他变革家族式企业模式的做法是对的,为了把企业向现代管理制度推进,他特别注重员工的培训考核和职位提升,公布制定了一整套完善的人事制度,注重企业化建设,有专门的公寓楼,有医保、社保、有休假,也终于有了全国13个省市数十名大学生,技术管理人才的加入,在公司一干就是十几年,公司的中层管理技术人员基本上没有流失。
作为政协委员,陈建民关注的不仅仅是经济问题,他第年都会提出一些高质量的提案,建议,涉及城建、旅游、民生等方面的内容,受到党政职能部门的赞许。